首页 新闻

安吉白茶的历史由来与民间传说

在线联系
公司 新闻
安吉白茶的历史由来与民间传说
安吉白茶的历史由来与民间传说

 

安吉白茶的历史渊源

 

安吉白茶,中文名“安吉白茶”,英文名“Anji white tea”、”Anji Bai Cha“或”Anji Bai Tea“,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特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其手工炒制技艺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4年4月,原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批准“安吉白茶”为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即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产品标准号:GB/T 20354-2006 地理标志产品 安吉白茶

 

安吉县建县于1800多年前的汉朝(公元185年 汉中平二年),取《诗经》“安且吉兮”之意得名,寓意平安吉祥、舒适且美好,是古越国重要的活动地和秦三十六郡之一的古鄣郡郡治所在地。

 

“安吉白茶有上千年的历史,唐代陆羽撰写公元780年问世的《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的茶叶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陆羽也因此被后世誉为茶圣,《茶经·八之出》中写道,"浙西以湖州上,常州次,宣州、杭州、睦州、歙州下,润州、苏州又下。" ”生安吉、武康两县山谷“。可见,湖州被誉为”唐代茶都“名不虚传。唐代茶都的物质文化主要有:湖州贡茶、贡茶用水、银瓶贡泉、制茶工具等。

 

早在宋朝,嗜茶如命的宋徽宗皇帝赵佶在大观元年(1107)成书的《大观茶论》中称之为“神州第一茶”,文中写道:“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簿,崖林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銙而已。芽英不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而为常品。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澈,如玉之在璞,它无与伦也。浅焙亦有之,但品格不及。”

 

认为“白茶自认一种,与常茶不同”,是一种有别于其它茶叶的独特品种,白茶叶脉特点为“其条敷阐,其叶莹薄”,指明茶叶片晶莹而薄,平直而丰满;主要生长在“崖林之间”,而且是天然“偶然生出”,并非人工自然栽培的

 

翻译成白话就是:他认为“白茶自成一种,与常茶不同”,是一种有别于其它茶叶的独特品种,白茶叶脉特点为“其条敷阐,其叶莹薄”,指明茶叶片晶莹而薄,平直而丰满;主要生长在“崖林之间”,而且是天然“偶然生出”,并非人工自然栽培的,“非人力之所致”,所以茶树稀少,产量非常低,只是“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更因为白茶“芽英不多,尤难蒸焙”,在炒制、加工白茶的过程中,如果“汤火一失,则已变而为常品”。因此要求要炒制加工过程中,“须制要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澈,如玉之在璞,它无与伦也”。要像加工璞玉一样,谨小慎微,精雕细刻,如此才能表现出其无与伦比的美味特色。可见,即使在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好的宋代,白茶已经是产量极低、炒制困难,普通的“寻常百姓”已经很难见到了。

 

自有这个记载一直到明代的350多年中,中国再没有发现过白茶。因此,安吉的白茶,填补了历史记载的空白,弥足珍奇。

 

民国十九年(1930年),有农民在安吉县孝丰镇的马铃冈发现野生白茶树数十棵。“枝头所抽之嫩叶色白如玉,焙后微黄,为当地金光寺庙产”《县志》记载,后不知所终。

 

安吉白茶的历史由来与民间传说

 

改写三大名茶的历史

 

官方曾经评选的中国十大名茶前三分别是: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和黄山毛峰这三种春茶。然而在30多年前人们在浙江安吉天荒坪大溪村发现了一颗百年古茶树之后,茶叶界便改写了春茶三甲。

 

白茶祖生长环境


安吉县天荒坪镇大溪村海拔800余米,白茶祖所在的桂家场,环境群峦叠嶂,云遮雾霭,以竹木为主组成的林相常年葱绿,由花山岗岩母岩风化成的土壤含有较多的钾、镁等微量元素;全年无霜期短,冬季低温时间长,以前绝对低温经常在-10摄氏度以下,相对湿度大。

 

1982年,浙江省安吉县林业工作人员在进行农业资源普查时,在安吉天荒坪镇大溪村横坑坞海拔800米的高山上偶然发现了一株百年以上白茶树,嫩叶纯白,仅主脉呈微绿色,很少结籽,经鉴定,该白茶树为珍稀茶树良种,全国独有,世所罕见。后成功培育成“白叶一号”品种,嫩叶也和这颗白茶母树一样呈玉白色,此地随后也因有世上独一无二的白茶树而得名为“白茶谷”,这颗白茶树被命名为”白茶祖“,她是目前唯一存活的安吉白茶母树,所有的安吉白茶都是从这棵母树上繁育出的后代。

 

 

自此以后,安吉白茶日渐被人们所认识和开发,在1989年浙江省第二届斗茶会上获99分的最高分,次年又获99.3分,1991年再获浙江省名茶评比一类名茶奖。至1996年已发展到1000亩,但可以采制的只有200亩,年产干茶仍不足千斤。1996年每500克售价1500-2200元,因数量少,供不应求。

 

2015年,经浙江检验检疫局下属湖州检验检疫局检验合格,65箱、650千克、价值58500美元安吉白茶成功出口至德国,这是安吉白茶的首次出口,平均价格达到每斤1800美元。这是中国出口茶叶平均单价的20多倍!

 

安吉白茶到底是绿茶还是白茶

 

安吉白茶其实不是白茶,是绿茶。是用绿茶加工工艺制成,属绿茶类,是一种罕见的变异茶种,它在变异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连锁反应,氨基酸含量极高,炒制冲泡后毫无苦涩的气味,滋味鲜爽,唇齿留香。安吉白茶也没有灵物瑞兆这么玄乎,但是是非常值得品尝的珍品。

 

春季芽叶纯白,在清明前,萌发的嫩芽为白色,但时间很短,通常仅一个月左右。在谷雨前,色渐淡,多数呈玉白色。谷雨后至夏至前,逐渐转为白绿相间的花叶。至夏,芽叶恢复为全绿,与一般绿茶无异。正因为神奇的安吉白茶是在特定的白化期内采摘、加工和制作的,所以茶叶经冲泡后,其叶底也呈现玉白色,这是安吉白茶特有的性状。

 

只开花不结籽是安吉白茶的一大特性,安吉白茶秋天喜欢开花,但不结籽,是一种非常特异的品种,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珍贵物种,安吉白茶外形细秀,形如凤羽,颜色鲜黄活绿,光亮油润;冲泡杯中叶张玉白,茎脉翠绿,汤色鹅黄,清澈明亮,鲜爽甘醇,香高持久。因为山好水好,所以品质非常好,习大大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名言就是出自安吉。

 

安吉白茶是一个茶树品种。这个茶树品种由于基因的缘故芽叶呈现黄白色,且受温度调控。在低温的条件下嫩梢为黄白色,温度升高后返绿。因此安吉白茶在春天呈现白化的芽稍,夏季复绿,十分可爱。安吉白茶以高氨基酸含量著称,适宜加工绿茶。同时绿茶的加工工艺能够保留安吉白茶白化的独特外观。因此我们一般买到的安吉白茶都是绿茶。也就是说安吉白茶加工而成的绿茶。(我没有说安吉白茶不能加工为白茶噢~)白茶,是一种按照“萎凋——干燥”这种加工工艺制作的茶类。所以“安吉白茶”和“白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商品名,一个是茶类名。

 

安吉白茶的加工制作,大致分为六个步骤

 

1. 采摘

安吉白茶应分批多次早采、嫩采、勤采、净采。明前开园茶要求一芽一叶为最佳。芽叶成朵,大小均匀,留柄要短。轻采轻放。竹篓盛装。竹筐贮运。

 

2. 摊晾

及时摊放,厚度均匀,不可翻动,避免阳光。摊放目的,一是提高安吉白茶品质。二是便于炒制,摊放时间手抓柔软为宜。

 

3. 杀青

高温杀青,先高后低,通过高温250-300℃左右,破坏酶的活性。防止红梗、黑梗。茶叶下锅后听到炒芝麻似的爆声即为杀青适温。投叶量:七槽每锅1.6斤,时间2分钟。

 

4. 理条

杀青后,逐步提高转速,锅内温度降低,时间3分钟。

 

5. 烘干

初烘:烘干机温度100 ℃左右, 时间:10分钟。摊凉:15分钟。复烘:温度80-90℃,低温长烘。

 

6. 保存

茶叶干茶含水分控制在6%以内,放入冰库,温度0-5℃。冰库取出的茶叶三小时后打开,进行包装。

 

7. 再烘干

有些讲究的厂家在茶叶入库保存后再拿出售卖之前会还有一道烘干的程序。

 

8.销售

走向市场,进入人民群众的口腹。

 

我们会发现,其制作方式,是采用绿茶的加工方式制作而成,尤其是杀青工艺,更是绿茶工艺的标志之一。安吉白茶,用高温杀青,先高后低,通过高温250-300℃左右,视鲜叶老嫩与表面水多少而异,破坏酶的活性。

 

为什么经过这么高的温度杀青,绿茶依然还能绿叶、绿汤,而不是其他颜色?

首先,杀青是绿茶基本加工工艺中一个重要的工序。杀青是采取高温措施,散发叶内水分,钝化酶的活性,并使鲜叶中的内含物发生一定的化学变化,从而形成绿茶的品质特征。杀青利用高温措施钝化酶的活性,阻制酶促反应,以此彻底破坏鲜叶中酶的活性,制止多酚类化合物的酶促氧化,以获得绿茶应有的色、香、味。

 

但是,在杀青过程中要注意,若锅温过低,叶温升高时间过长,会使茶多酚发生酶促反应,产生“红梗红叶”。相反,如果温度过高,叶绿素破坏较多,导制叶色泛黄,有的甚至产生焦边、斑点,降低绿茶品质。

 

安吉白茶的历史由来与民间传说

 

白茶作为茶中珍品的来历

 

白茶原产地是湖州安吉县,安吉产茶历史悠久,茶类资源丰富,名茶品种繁多,早在1200年唐代安吉县已列入全国八大茶县之一,盛名远扬。

 

宋《天池记》载:“浙天目山北,土人以茶为业,隙地皆种茶。"安吉境内复杂的地形地貌,深山峡谷云雾笼罩,山地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丰富。于山高、云雾密、竹林深等得天独厚的条件,孕育丛生着各种各样的野生茶树群落,磐味各异的地方名茶:安吉白茶其春茶幼嫩芽呈呈白色,以一芽二叶为最白,春茶后渐转为花白色,夏秋茶为绿色,属于绿茶类的白叶茶。其成荼叶外形紧细,形如凤羽,色如玉霜,光亮油润,香气鲜爽馥郁,滋味甘醇,汤色鹅黄,清澈明亮,叶底自箫开,叶肉玉白,叶脉翠绿。安吉白茶是集观赏、营养、经济三大价值为一体的茶中极品。有诗云:《霏白》漠漠青山雨,霏霏白鹭烟。佳茗似佳人,佳木洗千尘。

 

产品特点

 

安吉白茶属绿茶类,按绿茶加工原理并根据安吉白茶自身的品质特性。安吉白茶外形形似凤羽,色泽翠绿间黄,光亮油润,香气清鲜持久,滋味鲜醇,汤色清澈明亮,叶底芽叶细嫩成朵,叶白脉翠,安吉白茶经中国茶叶研究所2001年生化测定,安吉白茶富含人体所需18种氨基酸,其氨基酸含量在5—10.6%,高于普通绿茶3-4倍,多酚类少与其他的绿茶,所以安吉白茶滋味特别鲜爽,没有苦涩味。

 

安吉白茶品质高雅,滋味鲜醇,叶白脉翠;外形挺直略扁,形如兰蕙;色泽翠绿,白毫显露;叶芽如金镶碧鞘,内裹银箭,十分可人。冲泡后,清香高扬且持久。滋味鲜爽,饮毕,唇齿留香,回味甘而生津。叶底嫩绿明亮,芽叶朵朵可辨。

 

产地环境

 

安吉县属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气候总体特点是: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降水充沛、季风显著、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温同步、空气湿润;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地形起伏高差大、垂直气候较明显;风向季节变化明显,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常年(气候统计值1981年~2010年)平均气温16.1℃,年平均日较差9.8℃,年降水量1423.4毫米,年雨日152.8天,年日照时数1771.7小时。

 

按照连续五天平均气温低于10℃为冬季,高于22℃为夏季,介于10~22℃之间为春、秋季的气候划分,安吉四季特点是冬夏长,春秋短。冬季始于11月下旬,止于次年3月中、下旬;夏季始于5月下旬,止于9月中、下旬;因秋季冷空气活动早,来势猛,降温快,所以秋季比春季更短些。常年春季71天、夏季121天、秋季59天、冬季114天。

 

安吉白茶的历史由来与民间传说

 

安吉白茶地处原始植被丰富,森林覆盖率70%以上的浙江西北部天目山北麓,地形成“畚箕形”的辐射状地内,天目山和龙王山自然保护区为产业区筑起了一道天然屏障。三面环山,中间凹陷,东北开口的“畚箕形”的辐聚状盆地地形。地势西南高、东北低,适宜种植茶树。这里群山起伏,树竹交荫,云雾缭绕,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安吉还有“中国竹乡”之称,植被覆盖率为60%,而茶竹之缘,值得品味。“川源五百里,修竹半期间”,也许正是竹乡独特的生态环境,孕育出了惊世骇俗的安吉白茶树和安吉白茶。

 

安吉白茶生长区均是以第四系红土、砾土层、灰岩及部分火山岩、砂岩的风化体为主,风化程度较高,土层发育较好,土壤呈红色或棕红色,黏粒含量高,次生矿物以高龄石为主,土拿深厚,有机质含量较高,土壤微团体发育良好,土壤呈酸性,有机含量丰富,土壤中含有较多的钾,镁等微量元素。这些特定的条件,为安吉白茶返白过程和物质代谢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安吉白茶中氨基酸等氮化合物及营养物质的形成和积累,为茶叶鲜香味美的品质奠定基础。

 

安吉白茶氨基酸含量高出一般茶三倍上下,为6.19%—6.92%,茶多酚10.7%,香气清鲜持久,滋味鲜爽甘醇,饮后唇齿留香,没有一般绿茶的苦涩感,令人欲罢不能。时至2017年,安吉白茶已成为浙江茶产业的“明星”,深受茶人喜爱。

 

生产情况

 

截至2017年,安吉县白茶种植面积已达17万亩,总产量1860吨,总产值24.74亿元,带动种植户达15800余户,产业链从业人员19.8万人,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安吉白茶原产地域范围以浙江省安吉县人民政府《关于划定“安吉白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产区的请示》[安政文(2003)50号]提出的地域范围为准,为浙江省安吉县现辖行政区域。


质量技术要求
安吉白茶的生产加工应具备以下主要质量技术要求条件:采自“白叶一号”茶树的鲜叶;采摘期应在春季;采用摊青、杀青、理条搓条、摊凉、初烘、焙干、整理等主要加工方法;茶叶含水量不高于5%;茶叶游离氨基酸总量不低于5%。安吉白茶具体的生产加工环境和技术指标要求等,应以安吉白茶国家标准为准。


专用标志使用
在安吉白茶原产地域范围内的生产者需要使用“原产地域产品专用标志”的,应向本地质量技术监督局设立的申报机构提出申请,经审查合格批准后,方可使用“原产地域产品专用标志”。 

 

安吉白茶宣传片视频:

 

 

安吉是座清秀宁静的江南小城,素有中国第一竹乡、中国白茶之乡的美誉。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念的发源地。

 

一代茶圣与湖州的不解之缘

 

陆羽字鸿渐,唐代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生于公元七三三),公元七六零年,陆羽二十八岁之时,他才在湖州(今浙江吴兴)城郊的苕溪,结庐定居。陆羽先是寄住杼山妙喜寺,与释皎然结为忘年交,后移家于苕溪之滨青塘别业。著《茶经》三卷及《源解》、《君臣契》、《吴兴图经》、《南北人物志》等共近百卷。贞元末(八零四年)卒于湖州,享年七十有二。

 

安吉白茶的历史由来与民间传说

 

陆羽二十八岁之时,他才在湖州(今浙江吴兴)城郊的苕溪,结庐定居。陆羽为何定居湖州?恐怕与那儿得天独厚的茶文化氛围密切相关。湖州古时就盛产茶叶,五世纪开始为皇宫进呈茶叶贡品,唐时的紫笋茶已是声名远播,湖州的顾渚山茶林更为陆羽提供了一块研究茶学的天然园地。

 

陆羽在苕溪住了还不到一年,即760年底,就完成了中国第一部茶文化专著——《茶经》的初稿。三年后,安史之乱终于平定,陆羽的欣喜之情自不待言,为了庆祝纪念,他不仅亲自设计了一个煮茶的风炉,把平定安史之乱的大事铸在鼎上,还对《茶经》作了一次全面的修改。

 

大历九年(774),湖州刺史颜真卿修订《韵海镜源》,陆羽参与其事,趁便从古籍中搜辑历代茶事,补充《七之事》一草。至此,《茶经》的全部创作任务才算真正完成。我们今日见到的《茶经》,便是774年的修订本。从早年的接触茶事到萌生创作《茶经》的念头,从二十二岁的外出考察准备到二十八岁开始创作,从初稿、修改到四十二岁时的最后定稿,一部《茶经》,几乎耗尽了陆羽大半辈子的精力与心血。陆羽仿佛为茶而生,他的清贫生活、习儒诵经、东奔西走、辗转磨难、艰辛坷坎……一切的一切,都为了一个字:茶。

 

安吉白茶的历史由来与民间传说

 

陆羽深谙茶艺精通茶道。煮茶不只程序烦琐,且火候极难把握,成为茶事中一项最难的技艺。而陆羽却特别擅长煮茶,颇负盛名。传说智积禅师由于饮惯了陆羽煮的茶,再饮别人煮的便觉乏味。此后陆羽离开寺院浪迹江湖,积公“宁缺毋滥”,索性不再饮茶。代宗皇帝征召积公供职,命宫中煮茶能手煮茶,再由皇上赐饮,积公也只品尝两口就搁下了。后来,皇上暗召陆羽前来煮茶,积公观其色闻其香,不觉一饮一尽。

 

喝完了还舔舐了一下嘴唇,说道:“这茶怎么好像是渐儿煮的?”陆羽字鸿渐,渐儿,即陆羽也。皇上闻言,这才请陆羽出来相见。传说归传说,但陆羽精于茶艺茶道由此可见一斑。

 

相传,茶圣陆羽在写完《茶经》后,心中一直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虽已尝遍世上所有名茶,但总觉得还应该有更好的茶,于是他后来也不著书了,带着一个茶童携着茶具,四处游山玩水,寻仙访道,其实为了再寻找茶中极品。

 

一日,他来到湖州府辖区一座山上,只见山顶上一片平地,一眼望不边,山顶平地上长满了一种陆羽从未见过的茶树,这种茶树的叶子跟普通茶树一样,惟独要采接的牙尖是白色,晶莹如玉,非常好看。

 

陆羽惊喜不已,立时命茶童采摘炒制,就地取溪水烧开了一杯,但见茶水清澈透明,只闻清香扑鼻,令陆羽神清气爽,陆羽品了一口,仰天道妙啊!我终于找到你了,我终于找到你了,此生不虚也!话音末了只见陆羽整个人轻飘飘向天上飞去,竟然因茶得道,羽化成仙了……陆羽成仙后来到天庭,玉帝知陆羽是人间茶圣,那时天上只有玉液琼浆,不知何为茶,命陆羽让众仙尝尝,陆羽拿出白茶献上,众仙一尝,齐声说到:妙哉!玉帝大喜:妙哉!此乃仙品,不可留与人间。

遂命陆羽带天兵五佰将此白茶移至天庭,陆羽不忍极品从此断绝人间,偷偷留下一粒白茶籽,成为人间唯一的白茶王,直到二十世纪70年代末才被发现,真是人间有幸啊!

 

安吉白茶的历史由来与民间传说

 

白茶祖和守护者的故事

 

据传,清代康乾年间,徽州有一先祖源自中原的赵姓望族,由于朝中为官者突生变故,罪及家族受株连,满门被抄。仅一人因在外作客而幸免于难,闻讯后遁走他乡。在前往皖浙的途中,遭遇官差质问姓氏,其人不敢实言,无意中望见身旁有棵桂树,玉蕊飘香,遂灵机一动,答日姓“桂”,才侥幸逃过一劫。

 

之后,这位改“赵”姓“桂”者流落至安吉大溪地界,为避免不测,藏身隐匿于横坑坞深山。次年,一个春天的夜晚,桂家人忽得一梦:一位须发皆白的仙翁将其领至西面山坡,随手一指,山地上破土而出一双奇葩,须臾,长成两株白色的仙树。正惊异间,仙翁已悄然隐去。

 

第三天清晨,在屋后的山坡上,发现山上有不少野茶树,而且都萌发了新芽。但和其徽州老家茶树不同的是,其中有两株茶树的芽叶竟然是玉白色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远远望去,这两丛茶宛如锦团簇拥,灿若太白会星。

 

山前的泉水冲泡,滋味竟是清甘无比。更为奇妙的是,这些芽叶在碗中展开后,叶片越发显得昭澈,仿佛璞中美玉,焕如晶莹春雪。从此,这一大一小仿佛情侣般的茶树就成了“桂”姓者的至爱。

 

春去秋来,当年落难到此的异乡人与附近的山民成了家,并生儿育女,过着平淡如茶的山里生活。斗转星移,“桂”家与茶为伴,繁衍生息,至今已有十数代。这个地方,后来就叫“桂家场”。

 

桂家以茶为主要营生,自祖辈开始,就立下了“分家不分茶”的规矩。因为这两丛白茶产量很有限,桂家每年将采制的白茶视为珍品,仅用来招待贵客。他们也曾尝试过茶树繁育,可奇怪的是,白茶开花但很少结籽,即便有结籽,播种长大后,叶子却是绿色的,失去了白化性状,与寻常茶树一般无二。久而久之,白茶树又多了一个别名“石女茶”,意思是无法传宗接代的茶。

 

到了近代,又有好事者将其中一株小的白茶移植出谷,可惜夭折了。从此,大溪桂家场只剩下一株白茶树,孤寂地藏身于幽邃的山坞,它便是安吉的“白茶祖”。

 

安吉白茶与白娘子的传说

 

在安吉一直流传着“白娘子南山盗宝救许仙,神仙果落地生根化白茶”的故事。凌晨,白娘子扶床忧思,突然狂风大作,堂门开处,瓮声瓮气地送进一句谏言:“若要郎君治愈,非南山仙草救命、仙果救心莫属,万勿耽搁,阿弥陀佛!”白娘子循声望去,空空如也,谏言却在耳际回响。白娘子面对许郎柔声细语:“待我去南山盗得仙草、仙果来,不日就会痊愈。”

 

南山是仙草园,园内仙草千姿百态,含霞带珠,日夜神光闪烁,因此,仙家看守甚严,由白鹤童子昼夜把守。白娘子手袖一挥,腾云驾雾来到仙草园,她趁白鹤童子瞌睡之际,偷得了仙草仙果就走。白鹤重于醒来,穷追不舍,白娘子边战边退,终于摆脱了白鹤童子。

 

白娘子一路飞来,路经白茶谷山地(即大溪村横坑坞),见此高山峻岭,野竹莽林,云雾缭绕,涧水淙淙,暗暗赞道:此乃修道成仙之胜地也!

无意中竞将仙果失落在海拔800多m高的山巅。白娘子因救许仙心切,这一切全无发觉。

 

待到杭州,白娘子急忙取出怀中仙草煎汁灌人许仙口中。许仙渐渐苏醒,生命得以解救;欲取腰问仙果煎汤与许仙服用,使许仙不再相信法海蛊惑,稳定神志,忠贞爱情。但搜遍全身,不见仙果踪影,又不知丢失何方,只能罢休。后白娘子被法海镇压在杭州雷峰塔下,不得脱身也无法回来寻找。

 

却说仙果遇此境胜地,就在山巅发芽,生根、抽枝、放叶,因它系仙界之物,其叶色白,与众茶迥异,无花无果,不会繁殖。但是它历经宋元明清以至民国的千年风霜,始终蓊蓊郁郁,蓬勃常青,丝毫不见衰老,确是仙果神种,不同凡响!

 

星移斗转,日升月沉。雷峰塔轰然倒塌,白娘子终于解脱。为找到这颗仙果,她沿着当年飞越的路径寻至白茶谷,见仙果已在此地枝繁叶茂地长着,也就隐身居住此山继续修道,并呵护着白茶形影不离!(引自《湖茶文化》,参考《安吉风之白叶禅心》)

 

《大观茶论》与安吉白茶研讨会

 

由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安吉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大观茶论》与安吉白茶研讨会”圆满召开,参加这次研讨会的有国家级的科研机构和重点高等学府,全国和上海市的社会团体中与茶有关的社会活动家、专家、学者,以及省、地、县中与茶有关的主管部门领导、来自生产第一线的科技人员和经贸界人士,共60余人。

 

安吉白茶的历史由来与民间传说


在研讨会期间,与会代表参加了“白茶祖”揭碑仪式,考察了“白茶谷”。在研讨会上,有8位专家、学者就白茶文化之源、白茶文化底蕴、白茶文化之路,宣读了观点显明,又很有见地的论文和研究报告。通过研讨,归纳起来,明确了以下四个方面。


1、明确了产于浙江安吉的安吉白茶,与中国六大茶类中“白茶类”中的白毫银针、白牡丹是不同的概念。白毫银针、白牡丹指由绿色多毫的嫩叶制作而成的白茶;而安吉白茶是由一种特殊的白叶茶品种由白色的嫩叶按绿茶的制法加工制作而成的名绿茶。安吉白茶它既是茶树的珍稀品种,也是茶叶的名贵品名。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指出:白茶,自这一种,“与常茶不同”,如璞中之“玉”,“它茶无与伦也”。与会专家认为,安吉白茶,就是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所指的白茶品种。


2、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提出的白茶,九百年来,一直只闻其名,却不见其商品,直到今天,才为安吉人民和有关科技人员共同开发利用,投入生产,安吉人民为开发白茶文化添写了辉煌一页。如今安吉栽制的白茶,其面积之大,产量之多,规模之大,是其他茶叶生产县、市无法相比的。当代,各地种植和生产的白茶,是直接或间接地由安吉引种去的。“安吉白茶,白茶之祖”,当之无愧。


3、安吉白茶是一种非常特异的品种,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珍贵物种。由于这种茶叶绿素含量低,氨基酸含量高,且茶多酚含量又较少,因此,有利于提高成品绿茶的香气和鲜爽度。加之,安吉白茶的嫩芽叶,色泽莹白,制成干茶后色泽黄绿。开汤后芽叶色泽莹白,香气高爽,滋味鲜醇,当为其他绿茶无与伦比。所以,说安吉白茶是“绿茶之王”是有根据的。


4、安吉白茶含有较高的氨基酸,含量为常茶的2倍以上,其中茶氨酸含量接近常茶的氨基酸总量。而氨基酸高特别是高含量的茶氨酸,有利于血液免疫细胞促进干扰素的分泌,从而提高人体抵抗外界的侵害力。人们说,饮茶有利身体健康,那么常饮安吉白茶,更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其作用之大,是常茶所不能比的。


在研讨会上,专家、学者还就进一步发展白茶生产,怎样挖掘白茶文化内涵,如何开发白茶生产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建设性和指导性的意见,这是非常可贵的!


根据会上提出的宝贵意见、经验和建议,宋副会长提议:可以考虑成立安吉白茶研究中心,从而,为进一步弘扬白茶文化,发展白茶生产,促进白茶经济作出贡献!


总之,归纳起来四句话:


1、安吉白茶,就是宋徽宗在《大观茶化》中指出的白茶;
2、当代,各地生产的白茶,是直接或间接地由安吉引种去的。说“安吉白茶,白茶之祖”,当之无愧;
3、安吉白茶品质优异,为其它绿茶无与伦比,说安吉白茶为“绿茶之王”是有根据的;
4、常饮白茶,更能提高人体免疫力,其作用之大,为常茶所不能及的。
这次研讨会开得实实在在,毫无虚张抄作之意。相信这次研讨会的召开,必将会对安吉白茶生产,有一个大的促进和发展。


参加“《大观茶论》与安吉白茶研讨会”的主要代表有: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宋少祥先生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顾问杨招棣先生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会长梅峰先生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程启坤先生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梁朝清先生
浙江省农业厅经作局副局长毛祖法先生
上海茶叶学会秘书长刘启贵先生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副院长俞其坤
茶叶博物馆副馆长王建荣
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徐明生

 

注:【中国六大茶类指的是我国所产的茶叶分为红茶、绿茶、乌龙茶(青茶)、黄茶、黑茶、白茶六大类。】

 

安吉白茶史话

 

白茶最早出现在茶圣陆羽的《茶经》七之事中,其记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

 

《宣和北苑贡茶录》注文记载,北宋1042年间,“庆历初,湖州吴兴刘异所著的《北苑拾遗》云:官园中有白茶五六株,而壅焙不甚至。茶户唯有王免者,家一巨株,向春常造浮屋以障风日。其后有宋子安在北宋1064年间所著的《东溪试茶录》中亦言:“白叶茶,民间大重,出于近岁,园焙之,地不以山川远近,发不以社为先,芽叶如纸,民间以为茶瑞,则知白茶可贵,自庆历始,至大观而盛矣。”

 

——《庆历(1041年十一月-1048年)是宋仁宗赵祯的年号,大观(1107年-1110年),是宋徽宗赵佶的年号。》

 

重要时间节点

 

a、北苑开始生产贡茶,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在位皇帝宋太祖/宋太宗

b、庆历初(1041年为庆历元年)在位皇帝宋仁宗

c、宋子安作《东溪试茶录》年代,约1064年,在位皇帝宋英宗

d、大观初(1107年为大观元年),在位皇帝宋徽宗【作《大观茶论》】

e、《宣和北苑贡茶录》年代(1120-1125年),在位皇帝宋徽宗

f、宋徽宗赵佶在位时间(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

 

释义

 

这段话用来解释白茶从默默无闻到天下第一的过程。这里指的并非是现在市场上的白毫银针、白牡丹这种白茶,而是白化茶树,在宋子安所著《东溪试茶录》中所载“茶之名者有七,一曰白叶茶”是以可以认定这里所说的是白化茶树,就是现在安吉白茶这种低温诱导型白化树,具体来说就是,在宋仁宗的庆历初年,负责制造贡茶的北苑就发现了白化茶树,但是基本上没有得到重视,长势也不好,只有一个茶户,王免家的一棵因为照料周全,长的很好。这里说的“造浮屋以障風日”,指的应该是为了保护树木所采取的措施,并非为了茶叶品质,掌握遮阴以降低茶多酚含量,提升茶氨酸含量的技术,是到了1943年由河出书坊出版加藤博著的《茶之科学》才提出来的,而且,结合后文,可以知道,这时这棵树的茶叶并不是为了采摘制茶,而只是因为少见。另,当时降低茶叶涩味的技术是榨汁,就是蒸青之后先把茶叶榨一遍汁,使茶味减淡,然后再压制作成饼。

 

到了宋徽宗写完《大观茶论》将白茶捧上天之后,白茶终于成为天下第一名茶。

 

安吉白茶的历史由来与民间传说

 

安吉白茶的历史变革

 

安吉县历史悠久,据考证建置于东汉灵帝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县址设在今孝丰城。《后汉书.地理志》记载,当时黄巾起义震荡了全国,而在这里却太平无事。摇摇欲坠的东汉朝廷,认为此地是世外桃源,“既安且吉”,《诗.无衣》:“既安且吉兮”,因此,命名为安吉。

 

安吉,在《禹贡》中称“扬州之域”,为防风氏国西陲。商周时期,安吉是吴越文化的主要分布区之一。其时,本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移至今龙山、笔架山一带。本地春秋时属吴国,战国晚期,楚败越,这一带遂变为楚国辖区。吴楚文化在本地彼此消长,并逐渐由楚文化所主导。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推行郡县制,设36郡。安吉属鄣郡,且鄣郡治所在今安城古城村。“鄣郡乃浙省有郡治所之始。”(见《重修浙江通志稿》)也就是说浙江境内最早的省会就在安吉。由于安吉在故鄣南境,故又称安吉为鄣南。鄣郡辖区范围东至江苏溧阳,西达安徽黟县等。

 

至西汉初,辖境扩大到钱塘江以南的山阴(今绍兴)。故鄣城是春秋至汉武帝时期长江下游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和军事重地,可见鄣郡时期的安吉乃长江下游地区的重要政区。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6),秦始皇东游会稽经过鄣城。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更鄣郡为丹阳郡,郡治迁往宛陵(今安徽宣城)。原鄣郡治地改设故鄣县,隶属于丹阳郡,县治所在地称故鄣城。故鄣县辖境广袤辽阔,大致包括今安吉县全境、长兴县西南一部和安徽省广德县全境、郎溪县一部分。

 

故鄣古城遗址在今安城西北10km龙山北麓,始筑于春秋时期,隋开皇年间(公元581至604年)废弃。城址略呈方形,城墙为泥土夯筑而成,东西长600m,南北宽550m,城廓面积0.33kin2。南城墙靠山,原有护城壕,现已淤塞。西北角城墙存留较好,西城墙也大致可见轮廓,东、西两城门痕迹依稀可辨。残存城墙高5m,基宽23m左右。遗址中出土了一大批制作精美的瓦当类建筑构件。如有“千秋万岁”、“汉兼天下”等字样的绳纹瓦及春秋战国至六朝时期的文字瓦当、兽面纹瓦当。文物证明了故鄣城城址是迄今已知太湖南岸及浙江地区同时期规格最高的城址。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鄣城之南北还各有一处与故鄣城城址下层堆积同时期的墓葬群,南谓龙山墓群,北谓笔架山墓群,均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鄣郡治地受平息“吴楚七国叛乱”战争之破坏而渐趋凋敝。东汉末期,各地多有响应黄巾起义之举,唯鄣地之民仍守土创业。因故鄣县辖境广阔,统治者为强化控制,在东汉灵帝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即黄巾大起义第二年,割故鄣县南境另置一县。汉灵帝以《诗经•无衣篇》“安且吉兮”嘉之,赐名“安吉”。县治设于天目山乡(今孝丰镇),仍属丹阳郡。安吉建县迄今已有1800多年。

 

东吴宝鼎元年(公元266年),析吴、丹阳两郡中的一部分新置吴兴郡。自此,安吉隶属于吴兴郡。故鄣朱治、朱然、朱纪祖孙3代助东吴孙氏巩固政权,功勋显赫。特别是东吴名将朱然(公元182-249年),字义封,故鄣人,出身东吴豪族,13岁过继给舅父朱治为子,少时曾为孙权同窗好友。三国争雄,朱然北抗曹魏,西拒蜀汉,一生屡建战功。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朱然与潘璋在临沮生擒关羽。黄武元年(公元222年),朱然率五千人马与陆逊一起抗击刘备,取得了“火烧连营七百里”的辉煌战绩。此后,朱然镇守荆州重镇江陵,打败了曹魏连续半年的围困和进攻,威名远扬。65岁时,官左大司马、右军师。后人为纪念这3位朱氏显官,遂命名朱氏故里为“三官”。朱然在安徽马鞍山墓的发掘被列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

 

安吉白茶的历史由来与民间传说

 

东晋和南朝相继定都建康(今南京)。安吉作为京城至杭州的要道所在,不断兴盛。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析故鄣及广德、长城、阳羡、义乡县各一部建绥安县,原故鄣城渐废。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桃州(今安徽广德),安吉改属桃州。盛唐诗人皎然有《桃花石枕歌送安吉康丞》诗,其诗序云:“安吉,古桃州也,今为吴兴右邑。”安吉的地方志,见于文献著录的,最早的要数《古桃志》,纂修者及年代均不详,今已佚。

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废桃州(安吉县同废),属长城(今长兴)。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年)复置安吉县,属湖州。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县令孔志道移县治于玉磬山东西,无城郊。

明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县令孔志道将安吉县治由玉磬山迁至今安城。

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升安吉为州,州治设在安城。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砌石加固,此后多次重修。全城周长约6000m.。

清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安吉降州为县,安城仍为县治。太平天国战争和抗日战争期间,安城两度遭到严重破坏。

清高宗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5年)改安吉州为安吉县,与孝丰县并属湖州府。

中华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废府,安吉、孝丰两县并属浙江省。三年(公元1914年)置道,属钱塘道。十六年(公元:1927年)道废,直属浙江省省府。

公元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孝丰与安吉合并,仍称安吉县。

 

安吉白茶生长于原始植被丰富的浙西北天目山麓,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孕育了这株中国绿茶世界的奇葩。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发现一株千年“白茶祖”以来,只用了短短30年的时间,安吉白茶已经成为安吉农业的一个特色支柱产业,成为安吉对外形象的一张金名片,其独特的优良品质和先进的管理模式,赢得了茶界同仁的认可,受到了消费者的好评,更得到了中央、国家部委和浙江省领导的高度关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主席同志在浙江任职时曾盛赞安吉白茶“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 屡创佳绩的安吉白茶,已经成为安吉农业的一张“金名片”。30年的历史,虽然不长却耐人寻味。

 

安吉白茶已不仅仅飘香于杯盏唇齿间,更是成为一种脱贫致富的模式,是探索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经验,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陪伴和寄托。随着茶文化历史与科学饮茶知识的普及、茶叶生产与消费的发展,与茶馆、茶服、茶具、茶食品等相关的产业正在蓬勃发展中。

pub时间 : 2020-02-13 16:19:59 >> 新闻列表
联系方式
安吉霏白茶场 —— 只生产安吉原产地高山白茶

联系人: 韩经理 先生

Tel: 15606834858(微信同号)

给我们发送询盘 (0 / 3000)